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長壽產品

白花油,在香港應該有不少人認識,幾天前,有線電線邀請了和興白花油執行董事顏福偉,談論一下香港的藥油市場。

顏先生在討論中談到,一個產品能夠長壽,是因為之前積下來的福。說起來有些抽象,但認真地想,也有道理。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錢生錢,再生錢 (II)

上篇錢生錢,再生錢(I)提到,銀行的賺錢模式,其中一樣是將我的存款借給有需要的人,如買樓置業的人士,從中獲利。


我們能夠複製這個模式嗎?能複製這個模式,需要有幾個條件:

1)要有人肯借錢給你
2)要找到一樣更賺錢的工具生息
3)要按時還款,或別人有需要時,可以即時提取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錢生錢,再生錢(I)

當我還是小學生時,問了父母親一條問題:為何要將錢放入銀行之中?

雙親說:將錢放在銀行會安全些,不需要擔心賊人來偷,又可以收到利息。

我馬上再問:為何銀行會給利息?


雙親回答:是因為銀行會將我們的錢拿去做生意,賺了便分享一些給我們。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決擇

認識零和博奕和非零和博奕及了解如何才能出現非博奕後,這些知識又有何用處?

試想像一下以下的情況:

A、B、C、D四人各有200元,而他們也很喜歡將財富滾大A100元買入1個蘋果,然後放在家中,將蘋果標價110元出售。兩天後,B君到了A君的家,並見到個蘋果,覺得未來幾日會有人用120元買這個蘋果,所以用110元買回家,並訂下目標價120元。C君見到這個蘋果,覺得120元的蘋果,仲有70%可以升上130元,所以便用120購入這個蘋果。由於有一定風險,C君怕有重大損失,所以以115元作為止蝕價。兩天後,剛好D君出價115元買蘋果,C君只好時止蝕離場。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打破零和博奕

之前有討論過零和博奕和非零和博奕,要如何才能達到非零和呢?




假設A國每年可生產100個蘋果,每個值$1B國每年可生產100隻香蕉,每隻值$2。兩國的財產如下:
A國:100 X $1 = $100
B國:100 X $2 = $200

現在加添一些假設:
A國每年只可在國內賣出80個蘋果,多餘的便是垃圾。
B國每年只可在國內賣出80隻香蕉,多餘的便是垃圾。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零和博奕和非零和博奕


零和博奕(或稱零和遊戲)中,所有參加者的利潤是相等於所有參加者的虧損。簡單地用數學公式來表示:

利潤 = 虧損 或 利潤 - 虧損 = 0

舉例:
A君和B君玩包剪揼,若A君勝出,B君要向A付出10元。若B君勝出,同樣地,A君要向B付出10元。他們玩了十局,結果如下:

A君加勝出7局,輸3
B君加勝出3局,輸7

即最後A君贏了40(70 – 30 = 40),而B君輸了40(30 – 70 = –40)。運用之前的公式計算:利潤 = 40,虧損 = 40,所以40 – 40 = 0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收股息還是收租?

究竟買股收息還是置業放租?不如用讀書時學的方法,列出來兩者的好處和壞處,之後比較一下,便知兩者比較優勝。由於是想著眼比較收入時的好與壞,所以買股和置業時的好壞處不作比較。



收股息的好處:
1)只要公司宣告會派股息,股東便會收到。
2)買了股票,不用花太多時間打理,便可收息。可能每年要花時間看看年報,或出席股東大會,但所花時間不多。聞說有些股東甚至喜歡去股東大會吃喝一番。
3)在香港,收股息是不用交稅的。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巴菲特七愛股 年內全跌

今天太陽報有以下的報導:



「股神」巴菲特多隻愛股今年表現不濟,可口可樂昨日公布第三季扣除部分項目後,每股賺51美仙,略好過預期的50美仙,主要是削減開支,抵銷汽水需求下 跌,期內收入跌4.6%至116億美元,遜預期,股價昨日早段跌1.37%,今年以來跌1.2%,令巴菲特七大愛股,今年股價全部「插水」。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51022/00434_012.html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財商有價讀後感

這本書是止凡的第三本財經著作,而作者是一位知名博客,其BLOG更有過百萬瀏覽次數。他有有外號,叫收息達人,原因是他接受訪問時曾透露一年股息收入達六位數字。
 
止凡一直強調找出優質股票,之後長期持有,用長時間來取得複式回報。而止凡是一名價值投資者,深信巴菲特的成功,也可以由其他人複製。他不提倡預測未來,更舉例說明用技術走勢來估未來股票,猶如在賭場中看路紙,沒有參考價值。也反對短期抄作及頻繁交易,他引用巴菲特的句子說人生重大決定有大約20多次,若以投資年期為30年,平均一年多才有一次買賣。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大行建議

最近,我在電腦的檔案中,找到一個文件。原來我在2015年1月1日,在網上搜尋時,無意間存取了當時各投資銀行的投資建議。



而我自己很好期,這些建議是否可以穩贏大巿,所以我作出了以下的比較。

比較的方法如下:
1)列出盈富基金及各投資銀行提及的股票名稱
2)找出2015年1月1日、3月31日、6月30日及9月30日的股價
3)以2015年1月1日為基數,計算3月31日、6月30日及9月30日的百份比變化
4)用盈富基金的表現和各股票的表現作比較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儲蓄要有目標

上篇談到生活質數,引申了一個儲蓄的問題。由細至大,長輩都有提過要儲蓄,所謂積穀防飢,為未來籌備。我一向尊重傳統智慧,但這是對的嗎?


若果毫無目的地儲蓄,那便成了守財奴,只能有錢入而不能有錢出,每天看著銀行戶口有多少個零為樂。這樣的人生很枯燥,並不是我所追求。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生活質素

努力工作,賺取薪金。每月月底,公司出糧,自然很想享受一下,慰勞一下自己。

但若要每月儲起幾千元,想買個袋又唔得,想去下旅行又唔可行,生活成這樣子,有何樂趣?生活不是要有質數的嗎?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引誘

當股票價格升了,心裡總是想把它放了賺取利潤。



早陣子,看著恆生指數不斷向下跌,膽粗粗地小注買入了工商銀行(1398)。價位不錯,到今天的收巿價為止,已有10%的增長。

自然有條問題浮現出來,未來日子會否下跌還是續升?若果會下跌,便應該現在賣出賺取差價,若然還有上升空間,應該繼續持貨。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大行報告可信性

財經新聞時常都引述某大投資銀行報告,指出未來一段時間股票會如何。又或引述某大行報告,某隻股票的目標價是多少錢。

發表這些報告,我一直存疑,原因是為甚麼投行出的報告要告訴普羅大眾這些消息?是為了出名?是為了爭取潛在客戶?還是一個圈套,要散戶中伏?

昨天有線電線的Money Cafe,剛好有談及這個話提。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中空寶」港運勢弱?

見到新聞的標提,即時有以下的反應:

大熊貓流產如何影響香港運勢?

再看內文,便知道是新聞報紙推銷的技倆,即時一笑置之。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買甚麼資產?

當儲蓄到一定程度,便開始要考慮買甚麼類型的資產,從而增加自己的財富。一般人都會考慮以下幾項:


1)買樓
買磚頭算是保障高的資產。社會大致和平,又無戰爭,火災水災甚少,所以令樓價大跌機會很細。最大可能還是樓巿泡沫爆破,但預期今屆政府都唔想爆。

買樓後可以將它出租,收取每月租月,長期持有,始終會升值,可謂進守兼備。只可惜需要本金太多,首期連雜費(如律師費、Stamp Duty等等)分分鐘都要幾十萬。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簡單數學題

快速測試,用5秒解答下面問題:

假設你有50萬的股票,第一天跌了10%,第二天升了10%,那你的總資產是多少?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被動收入的壞處?

網上有文章提及,著重被動收入而帶來財務自由,是一種不要得的做法。理由是當被動收入大於支出,便可以甚麼都不做,白白地過日子,對社會沒有貢獻。而且有文章指出,有錢人還是要工作,所以不工作是一種不要得的行為。



假設當有人達到財務自由時,便辭職,之後只靠被動收入過活,每天白吃白喝,游手好閒,我同意這種人是對社會沒有甚麼的貢獻。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被動收入

何謂被動收入?有人會說是睡覺也能幫你賺錢、不做事便有收入、靠系統便能令收入源源不絕等等。這些標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會,以為不需要花氣力和時間,錢便會自動地走入褲袋之中。


其實被動收入是需要計劃,之後按計劃進行,一步一步地累積起來。而被動收入可分為以下幾類:

1) 置業收租
買下業權, 然後租給有需要的人,每月或每年收取租金。當提到收租,很多人便會想到買樓,其實買樓收租只是最普遍的例子,你也可以買下車位,然後租給他人,也能達到定期有租金收入。

請不要忘記,買不同的業權,所久承受的風險有所不同。

2) 利息、股息、債息
雖然現在將錢放入銀行的儲蓄戶口,獲得的利息近乎零,但這也是一種被動的收入。若想增加利息收入,可以用外幣儲蓄戶口,但要承受外幣貶值的風險。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被動投資法

被動投資法鼓勵投資者將資金全部分散投資在股市指數成份股的各種股票上,之後長期持有。

要分散是因為一般人很難挑選出好股票,為了避免風險,所以每隻股票都買些。但是一般人沒有那麼多錢,可以一口氣買下千多隻股票,因此巿場便出現了一些指數基金。


為何被動投資法會得到注意?因有研究顯示,把所有主動投資的基金績效平均起來,結果是和指數的回報差不多。所以,有意見認為只要投資在指數型的基金,其回報也不一定比主動投資的基金差。